华夏商圣

 

     商圣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 华夏族,楚国宛地(河南淅川县寺湾镇)三户邑人。其故里有徐人 (今安徽省泗县西北五十里一带)、吴人(今苏州市一带)、楚宛三户人,晚年定居安义陶村(今运城市陶村镇)。

 

       范蠡是春秋末期越国大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被史学界称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经营之神、商家鼻祖,被中国民间恭奉为“文财神”。 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 。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安义陶村(今运城市陶村镇)。自号“陶朱公”,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


       因范蠡一生艰苦创业、三致千金, 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的影响力,在范蠡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后裔,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商圣文化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璀璨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很多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和大商人。在商界,却只有三人被尊称为商圣,分别是:范蠡、白圭和胡光墉。其中范蠡的身份非常特殊,集上述身份于一身。范蠡前半生从政,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成为霸主,在政治生涯走到顶峰时又适时隐退;后半生从商,三度富甲天下,财富过千金,在国家危难,百姓流离时又散尽家财,救济苍生,最后抱得美人归,青史留名,万世敬仰,被世人奉为财神爷。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的范蠡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学家、经济学家,因此也被世人奉为道商始祖、一代商圣、文财神。

       商圣范蠡,一生成就辉煌,他的经商理念和道德标准,沉淀并形成了范蠡文化,成为后世商人的楷模。其主要思想包括:道德经商。范蠡经商仅“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贾法廉平,不盘剥百姓。经商致富靠的是无损于民的经营技巧,不搞损人利己。经商致富后,他屡散家财,周济贫困,被时人誉为“富好行其德者”。他开创了道德经商的中国儒商传统,被尊为儒商鼻祖。

       农商俱利。在中国古代,社会生产以农业为主,以农为本,称商为末,社会普遍“重农轻商”。范蠡提出“农末俱利”的经济理论,在当时确实是一大进步。他居陶期间,身体力行这一理论,采取“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经营策略,“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农牧商结合的经营模式,保证了他经营的成功。

      随时以行。范蠡说过:“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他善于掌握社会时势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预测发展趋势,扑捉成功的时机。

      积贮之理。“积贮之理”即货币周转流通的原则。他主张加快资金周转,使手中“无息币”,“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他揭示了“贵极必贱”的价格变化规律,“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

      重视人才。范蠡提出“择人”和“不责于人”的人才思想,“择人”就是要善于选择经营人才,唯才是用;“不责于人”就是用人不能求全责备,应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商圣文化博大精深,但其卧薪尝胆、负重拼搏的吃苦精神,历尽磨难、纵横商海的创业精神,不仅历来为世人所称颂,而且尤其能够激发人们白手起家的创业热情。在提炼范蠡创业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劳动为本、创业立身”的创业文化,并提出弘扬商圣精神,实施激情创业。

      亿凡文旅集团通过在马刺岛建设商圣文化园并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范蠡文化研讨会、范蠡生平事迹展览、对话商圣范蠡等,将中国商圣文化与旅游有效地融合起来,不仅挖掘和弘扬以范蠡为代表的商圣文化的精髓,使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范蠡的历史和文化贡献,而且是对商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和展望。打商圣牌,使商圣的创业精神和经商理念得到张扬和提升,促进霞浦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霞浦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推动全民创业潮,引发客商的投资热。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商圣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亿凡人的追求和使命。商圣范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